李白之后有杜甫——诗仙诗圣的舞台相遇 继经典剧目《李白》演出了近30年之后,《杜甫》是又一部北京人艺舞台上聚焦唐代诗人的历史剧,而这部作品也同样出自著名编剧郭启宏之手。在导演冯远征看来,两大诗人都出现在人艺的舞台上,这是一次奇妙的缘分。与李白一样,杜甫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比起他的诗作,诗人的人生境遇却并不为人所熟知。编剧郭启宏认为,写杜甫其人,写他高尚且高贵的灵魂是自己的初衷。该剧选取了诗人从“安史之乱”后直至去世这一段充满坎坷的人生轨迹,既从现实角度又兼具浪漫色彩地再现了他的人生境遇与人物性格,让观众在舞台上去重新认识杜甫,了解他的真实与伟大。“我们表现了杜甫的苦闷,却从中看出他的理想与人生追求。”导演冯远征说。 作为北京人艺年度首部原创大戏,《杜甫》从题材选择到舞台呈现都一直备受瞩目。7月11日,这部作品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首度与媒体见面,导演兼主演冯远征携众主创悉数到场,解读了这部原创剧目诞生的始末。
研读剧本十二天——走入杜甫的精神世界
熟悉郭启宏“文人三部曲”的观众都对作者剧本中承载的厚重文化内涵不陌生,该剧在语言上既充满诗意又保留了古汉语当中的精髓,不少台词都如同带着韵脚,让观众听起来得到审美享受。但这样的台词对演员却提出了不小的要求,需要演员丰富的文学积淀和对台词的把控力。为此导演冯远征带着演员用了十二天的时间读剧本,“我们排练之初并不着急,而是踏踏实实去读剧本,读了十二天之后,我们读懂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读明白了就能理解,就能在舞台上演清楚。我们不要古装的腔调,而是要把这些语言说的自然清晰。”从一度文本解读到二度创造,导演将“杜甫”的内心展示给观众,让观众既有熟悉的味道又有耳目一新的观演感受。
排练开始立规矩——实现人艺真正的传承
此番是继《司马迁》之后,冯远征再次在一部剧中又导又演,他坦言这回更加不轻松,“以前更多的是在塑造角色,但是导演需要事无巨细。”这样一部排起来需要功力的作品,冯远征大胆地启用了大量新人,“我想在舞台上冒一个险,我相信我们的年轻人可以,他们需要机会和压力,这能让他们迅速成长。”除了导演和演员身份,冯远征还是北京人艺演员队的队长,在每一部戏的创作中,他时刻不忘培养年轻人的责任,“我想让年轻人从一开始就养成一个习惯,所以我会给他们讲我们人艺的传统,要把那些好的传统都继承下去。比如我们现在要求大家剧本不能留在排练厅,要随时带着,因为剧本是我们的武器,我们要去尊重编剧。还比如我们不能去随意触碰导演铃,把这些看似琐碎的东西一点一滴地渗透给大家。”规矩有大有小,却无一不是人艺“戏比天大”的精神体现,“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把人艺排练厅里挂着的‘管理办法’摘下来,那时候才是这些传统都长在大家心里的时候。”冯远征说道。
该剧将经过接下来一个月的继续打磨,于8月9日与观众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