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4月,老舍先生购置了北京东城迺兹府丰盛胡同10号(现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一座普通的四合院,直至去世,他一直居住于此。小院里常年花木繁盛,老舍先生亲手栽种的两棵柿子树每到秋天缀满红色的柿子,因此小院得名“丹柿小院”。巧的是,1956年8月首都剧场建成后正式交付北京人艺使用,丹柿小院与这里相距仅数百米,无形中拉近了老舍先生和北京人艺的距离。北京人艺一共上演了先生八部话剧作品:《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骆驼祥子》《茶馆》《红大院》《女店员》《我这一辈子》。1951年,“老人艺”因上演话剧《龙须沟》而著名,老舍先生也因创作《龙须沟》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龙须沟》的成功上演不仅折射出老舍先生作为原创者虚心听取意见,不断修改剧本的创作态度,同时也反映出焦菊隐作为总导演“尊重原剧本的创作意图、从生活真实出发……并挖掘出剧本所包含的内在生命”的高超导演技艺,更体现出北京人艺舞台上的艺术家们埋头于角色、“晕进生活”的创作精神。 1953年4月1日,专业化的北京人艺成立后排演的第一部大戏仍旧是老舍先生的剧本——《春华秋实》。1956年老舍先生为北京人艺写了一部反映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多幕话剧。剧中第一幕通过清末一个大茶馆展现戊戌政变失败后的各种人物。曹禺院长等人听了老舍先生朗诵这部戏后,建议顺着“茶馆”这场戏的路子写下去。老舍先生采纳了这个意见,于1957年上半年完成了三幕话剧《茶馆》。 1959年北京人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了八台不同风格的剧目,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演剧风格,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老舍先生的作品仅有《骆驼祥子》收入其中,但在之前演出的多部戏中,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已然得到这位文学大师和其作品的滋养。根据老舍先生的剧本,演员们已经创造了上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很多角色都成为经典,令人难忘。 老舍先生和北京人艺早就形成了一种默契,每每完成一个新剧本,他常常从丹柿小院步行到剧院,亲自给大家朗诵剧本,且一边朗诵一边解说,示范剧中人物的音容笑貌动作举止。 他是教师出身,又爱民族的京剧曲艺,长于朗诵演讲,其生动的演绎立时激起演员的创作激情。正如英若诚所忆:“听老舍先生读剧本,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北京人艺的艺术家无论导演还是演员,也常常在排练之余来到丹柿小院中,和老舍先生讨论创作细节。在《龙须沟》中扮演刘巡长的演员李大千就曾撰文回忆几次到小院请老舍先生讲解人物的情景:“每次当我告辞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站起来,用他那淳厚的男中音,幽默地说一句:‘巡长,您明个儿还得来!’”
(老舍给北京人艺的创作讲习班讲笑话) 在那些年北京人艺举行的春节晚会上,老舍先生也都是座上宾。他擅长讲笑话,主持人一请,他必乐而听命,三言两语博得全场大笑,他却面无表情。就是在这样日久年深的交往中,老舍先生成为北京人艺的良师、益友。 曹禺院长曾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生命一部分是由老舍先生的心血灌溉的,老舍先生的剧作是培育北京人艺艺术风格的一方沃土。” 迄今,北京人艺每年仍在上演老舍先生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