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剧院,艺术的剧院——北京人艺70年的坚守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题:人民的剧院,艺术的剧院——北京人艺70年的坚守
新华社记者白瀛、王鹏
“北京人艺的作品一直与人民的情感紧密相连”;“北京人艺演剧学派是中国现代话剧建立之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希望让北京人艺的经典戏剧置于社会生活和公民教育体系之中”……日前在京举办的纪念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学术论坛上,来自文学界、戏剧界、人文社科界的专家学者对剧院70年来的成就进行学术总结,并对其发展建言献策。
与人民同在,与时代同行
《龙须沟》《茶馆》《雷雨》《天下第一楼》《狗儿爷涅槃》《小井胡同》《全家福》《窝头会馆》……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留在了北京人艺70年的剧目长廊中。
“北京人艺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人民的剧院、艺术的剧院,用70年的舞台实践和300多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为祖国服务,为人民、为观众服务。”北京人艺院长任鸣说。
“北京人艺的作品一直热切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与千万老百姓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与人民的情感紧密相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说。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彦指出,关注现实是一个剧院的生命线,也是一个大剧院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北京人艺70年中,有英雄史实的抒写,有普通人命运情感的真诚表达,有波澜壮阔的时代演进图谱,也有洞幽察微的个人生命困境窘态。”
92岁的戏剧评论家钟艺兵说,在北京人艺经典剧目中,《茶馆》讲述的是三教九流的市井生活,展现的是旧社会灭亡、新中国诞生不可改变的历史;《狗儿爷涅槃》则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让人看到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业农村的变革。
“北京人艺始终以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群众为创作中心,其作品无论何种取材、故事、手法,都离不开对时代脉搏的感应,对百姓愿望的关切,彰显着戏剧艺术的灵魂和使命。”他说。
现实主义基础上的诗意绽放
1952年北京人艺建院之初,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四巨头”进行了42小时谈话,提出了要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办成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而又有民族特色和自己风格的话剧院的理想和目标。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王晓鹰指出,70年来,北京人艺一代代导演、演员的理念和成就各有千秋,但总能在其间看到一条鲜亮夺目的贯穿线,那就是在现实主义丰沃土壤上追求诗的绽放,这是在剧院总导演焦菊隐“戏剧——诗”的美学旗帜下聚集的北京人艺艺术家长期认同、合力践行的艺术理想。
“中国式的诗意挖掘、诗化表达,最终将走向具有中国艺术血脉和中国美学特征的诗化现实主义。我们寄望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寄望于中国话剧的未来。”他说。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认为,在北京人艺建院70年的当下,回顾和重提以总导演焦菊隐的表导演追求为中心创建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有特别的深意。
“因为有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存在,才有了《茶馆》这一话剧民族化的巅峰之作。北京人艺演剧学派是中国现代话剧建立之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对解决当下中国演剧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依然具有示范性。北京人艺需要扛起大旗往前走,立足民族文化,拓展现实主义内涵。”他说。
薪火相传,“越老越年轻”
6月9日晚,话剧《茶馆》一年一度如约在首都剧场“开张”。令人感慨的是,开演前一天,首版主演蓝天野离世。
北京人艺走过70年,不少艺术家谢幕人生,人艺舞台却是后继有人,永远生机勃勃。
“近年来,北京人艺上演了新《雷雨》《日出》等剧目,我们看到了很多新面孔,真切感受到一个剧院‘越老越年轻’。”中央歌剧院编剧、北京人艺首任院长曹禺之女万方说。
94岁的戏剧教育家、导演艺术家徐晓钟认为,北京人艺需继续发扬自己的优势,加强与院内外中青年创作者的沟通合作,通过学术研讨等方式切实为他们提供扶持和帮助。“他们是推动北京人艺前进的摇船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田卉群表示,希望北京人艺加强对青年人的关注、教导和培养,让北京人艺的经典戏剧不仅呈现在舞台上,也置于社会生活和公民教育体系之中。
在北京人艺副院长冯远征看来,发掘优秀的青年人才是剧院的优秀传统,也是剧院继续努力的方向。“我希望剧院的经典作品一代一代传下去,只有这样,北京人艺才能够屹立在中国戏剧舞台,才能永葆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