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
1937年“七七”事变后,戏剧工作者于当年8月7日在上海上演《 保卫卢沟桥》,并迅速组成13个 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战。1937年12月31日 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1938年夏,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汇聚武汉的进步戏剧工作者组成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1个孩子剧团,分赴各战区,与各地自发组织的演剧组织及抗日根据地的话剧演出相结合,宣传演出遍及全国城镇乡村,形成空前壮阔的大普及局面。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上演 曹禺、 宋之的编剧的《全民总动员》,轰动一时,可谓这时期剧目的代表。
1939年后话剧运动重心开始转入城市,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有影响的专业剧团在重庆成立,话剧演出剧场化。《一年间》(夏衍)、《 国家至上》( 老舍、宋之的)、《夜上海》( 于伶)、《 雾重庆》(宋之的)等一批优秀剧 目诞生。1939年夏,金山龙、杨若朱、 王宗仁等人创立沈阳业余话剧团,上演 丁西林的旬幕话剧《无妻之累》。该团后与奉天话剧团合并,改名为国际剧团,先后在南市国际剧场(今辽艺剧场)演出由 李乔、金山龙任编导的《屠户》、《塞上烽火》、《夜深沉》、《生命线》等话剧。之后,庄河县女子国民高等学校演出《和睦家庭》和《 家》,本溪徐殿林自编自演话剧《爱情三部曲》,鞍山进步作家阎力夫组织了众声话剧团,演出他创作的话剧《警惕》等。
1941年成立的 中华剧艺社、1943年成立的 中国艺术剧社带来营业演出的新特点。从1941年至1945年重庆各剧团连续演出《 屈原》(郭沫若)、《 北京人》(曹禺)、《 天国春秋》(阳翰笙)、《 法西斯细菌》(夏衍)、《 戏剧春秋》(夏衍、于伶、宋之的)等剧目150余台。1944年2~4月,广西桂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28个文艺团体演出话剧27台,是一次话剧艺术的大型展览与检阅。在抗日根据地成立了 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 延安青年艺术剧院(1949年4月改名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2001年12月与中央实验话剧院合并为中国话剧院)、 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大量的文工团、宣传队活跃在农村、部队,《 流寇队长》(王震之)、《 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等)、《 李国瑞》(杜烽)等剧目,突出表现了中国话剧的战斗传统。
另外,这一时期,伪政权组建三大御用剧团“大同剧团”(长春)、“剧团哈尔滨”、“奉天协和剧团”,均隶属伪协和会。“奉天协和剧团”建于1938年9月,全团百余人,“负有完成协和会文化方面的重大使命”。主持人原笃(伪满洲国剧团协和会委员长)、瑞山进、安田均系日本人。是1938年11月举行小公演,剧目为《除夜歌声》。1939年6月,举行首次大公演,剧目为《东宫大佐》、《在牧场》;同年12月举行巡回大专演,剧目为《从军伍》、《血轨》等。这些剧目都是为日本侵略者歌功颂德的。截至1941年,该团共创作演出了20多个剧目。从1941—1943年间,该团在东北各大城市演出《雷雨》、《萌芽》、《欲魔》等。1942年在奉天演出苏联名剧《怒吼吧,中国》,内容是揭露英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历史。日本演出此剧的本意是想宣扬英美列强蚕食中国的罪恶,激起中国人民对美、英帝国主义的仇恨。但事与愿违,反倒激起了广大观众对侵华日军的无比仇恨,群众争相观看,上座空前。这使日伪统治者大为惊恐,立即勒令停演。此外,日伪还在辽宁各大城市组织剧团,为日本侵略者服务,如协和剧团(大连)、协和馆剧团( 安东)等。这些剧团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相继解体。 |